近日,89岁的苏定强院士宣布将15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用于设立“天文仪器与技术创新奖”,这一善举引发了广泛关注。苏院士不仅是我国天文光学领域的先驱,更是科研精神的杰出代表。他将个人荣誉与国家使命紧密结合,为我国天文光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IT之家 4 月 1 日消息,上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向阿拉斯加夜空发射了两枚科研火箭,目标直指绚丽的极光。这项名为“亚暴起始磁事件激发的极光波”(Auroral Waves Excited by Substorm Onset ...
中国网财经4月1日讯 (记者 杜丁)今日,拜耳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揭晓2024年度拜耳中国科研合作奖,其中包括“拜耳讲席教授”、“拜耳研究员”、“拜耳科研转化基金”和“拜耳博士后”等多个重要奖项。
中国探月工程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20年展览在北京的国家博物馆盛大开幕,向公众展示了月球正面与背面的珍贵样品,这在全球尚属首次。展览吸引了众多目光,成为科技界和公众关注的热点。
新一届特朗普政府在美国科研界掀起的惊涛骇浪,迫使美国许多科学家重新考虑自己的生活和事业。面对特朗普对美国科研界的破坏行动,参加这次《自然》调查的逾1200名科学家——占全部受访者的3/4——正在考虑离开美国。欧洲和加拿大是他们的首选目的地。来源:《自 ...
本报讯 美国特朗普政府推行的科研新政正在引发科学界的“地震”。在《自然》最新的民意调查中,75%的受访科学家表示,由于特朗普引发的科研动荡,他们正考虑离开美国,而欧洲和加拿大成为搬家的首选之地。
宝子们,最近被嫦娥七号的消息刷屏了吧?**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透露,嫦娥七号预计2026年前后发射,还将建造月球科研站!**这波新闻简直让人热血沸腾,航天迷们是不是已经按捺不住了?
科技日报北京4月1日电 (记者张盖伦)引力波被形象地比喻为“时空的涟漪”。当引力波穿越大质量星系时,就会受到引力的透镜效应,产生多个极其相似但强弱不同的信号。如何将这种引力波和其他引力波区分开来,仍是困扰天文界的难题。记者1日获悉,我国科研人员提出了一种认证透镜引力波的新思路和新算法,为研究传统手段难以探测的天体物理系统提供了新的视角。相关论文于3月31日在线发表在《自然·天文》期刊上。 论文通讯 ...
如何把握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契机,建立起更加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研管理和服务体系?如何更好激发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如何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如何推动科技成果更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为了广大国有企业需要共同解决的重要课题。
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今年,国家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2000亿元支持设备更新,较去年增加500亿元。资金量增加的同时,支持范围也在扩大,电子信息、设施农业、安全生产、粮油加工等是新扩围的设备更新支持领域,目前各领域的政策细则正在加快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