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在全球范围内,鱼类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健康益处而备受推崇,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鼓励民众多吃鱼。然而,在这样一个普遍倡导吃鱼的大环境下,德国却反其道而行之,呼吁民众少吃鱼。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呢?
日本人长寿的秘诀之一,被认为是有食鱼的习惯。但是,这一传统正在发生明显变化。与国外的鱼类消费不断增长相反,日本正在一路下滑。虽然秋刀鱼等时令鱼类确实存在鱼荒的情况,但导致消费疲软的原因绝不止于此。为此,我们采访了原水产厅职员、被誉为“鱼食布道师”的上 ...
地壳运动和造山过程确实会导致原本的低地湖泊、河流被抬升至高处,鱼类因此被困在山体中。以青藏高原的高山湖泊为例,这些湖泊的形成可能源于板块碰撞,而其中的鱼类多为古代遗留物种。
据了解,隆平德安鱼是一种非常小、头甲不足2厘米的无颌鱼类,大小同浙江曙鱼相当,生活在距今4.36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相关研究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和盖志琨研究员联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林翔鸿,于近期在国际学术期刊《系统古生物学杂 ...
近日,缅甸地震牵动着世人的心,而泰国一潜水员在缅甸地震时拍摄到的鱼群集体“躺平”的画面,再次引发了公众对动物行为与自然灾害关联性的热议。画面拍摄于泰国斯米兰群岛,只见珊瑚礁附近的鱼类纷纷紧贴海底,进入一种“躺平”状态。
对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部分湖湾岸滩近日出现小量鱼类死亡情况,大理州洱海管理局解释,相关现象属于鱼类患上“越冬症候群”,已加大保洁洱海近岸力度,及时把死亡鱼类清理出湖,避免鱼类腐解影响水质。
在一枚产自江西德安地区的化石中,科研人员发现了志留纪盔甲鱼类新属种——隆平德安鱼。由于化石产地德安县也是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乡,研究团队将其命名为隆平德安鱼,以纪念袁隆平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做出的杰出贡献。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系统古生物学杂志》 ...
2021年至2024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在伊洛瓦底江流域开展野生动物多样性调查时,采集到一种未知的鱼类标本(18尾),经过对其进行形态 ...
自1997年从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毕业加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何舜平始终致力于鱼类分类学与系统演化的基础研究。他的科研足迹遍布 ...
针对洱海保护一线工作人员和部分群众反映洱海部分湖湾岸滩、尤其是下风向区域有少量鱼类死亡的情况,大理州洱海管理局3月31日表示,洱海作为天然水体,在冬春交替的特殊季节,受气温 ...
10年前,它因深海捕捞意外被带到水面,新西兰一艘科考船上的一名船员拍下了这种罕见动物的照片。 因其柔软、粗糙的外观迅速走红,甚至被评为“全球最丑动物”。
记者4月10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此所研究人员在江西德安志留纪地层发现了盔甲鱼类的新属种,已命名为隆平德安鱼。这一最新研究成果最近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系统古生物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