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王婆”是当前网上最火的媒婆,她响应号召进行全国巡演。2024年4月,她远赴江西牵红线,得知当地彩礼水平高达388,000元时,感到非常惊讶,许多网友也对此表示震惊。
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对于孩子来说,春节应该是一个他们非常期待的节日。 在春节期间,他们可以穿新衣服,吃美味的食物,并获得许多红包,尽管红包最终进入了父母的口袋。 对于孩子而言,有钱拿就开心,但是对于父母来说,如何收压岁钱,如何还压岁钱,却是一门不小的学问。 小王和丈夫常年在外地打工,平时很少有机会回老家,有时就连过年都待在外地。 这一次他们早早处理完手头的事情,一家三口自驾400公里,赶回了阔别已 ...
你的关切,我们一同看见。 春节假期临近尾声,你发出去了多少压岁钱? 每年春节,社交媒体上有关压岁钱的讨论持续升温。尤其是近年来,一些地方的压岁钱更是水涨船高,从10元、20元涨到数百元,有的甚至高达几千元,个别还达到上万元,这不仅加重了成年人的经济负担,也让很多小伙伴压力山大。 压岁钱,又称“厌胜钱”“压‘祟’钱”,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过去,给的压岁钱并不是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而是铸成钱币形状的辟邪 ...
国人的春节,“攀比”历来存在。然而今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反向攀比”,让攀比之风刮离身边。过去,一些人生怕别人觉得自己没钱被看扁,频频上演打肿脸充胖子式的“炫富”,但反观今天,不少年轻人更热衷于“哭穷”,生怕自己成了消费陷阱中的冤大头。
所谓“反向攀比”,比的是谁能花更少的钱买到最实惠的东西,如果能花比别人更少的钱买到同样的东西,甚至还会和朋友同时在社交媒体公开“炫耀”。“用最便宜的价格,换来最大值的快乐”“可以买贵的,但不可以买贵了”成了心照不宣的消费座右铭。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在北京的一所学校办公室门口,一个长相秀气、眼神明亮的小男孩敲门走了进去,他是被老师叫来的,原因很简单,老师想问问他关于自己父亲的情况,这个小男孩叫陈丹淮。 老师看着陈丹淮的眼睛亲切的问他说: ,老师听罢露出疑惑的眼神,之后继续问道: ...
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联合印发的《百色市开展“遏制攀比压岁钱 移风易俗过大年”倡议活动方案》提到:在春节期间,倡议少发压岁钱、提倡发不超过20元的小额压岁钱,提倡晚辈向长辈送上有意义的“祝福礼”,让压岁钱回归年俗祝福本真。(见1月10日“广西日报”微信公众号) ...
“每年过年,都像过关”? 作为传统年俗之一,过年给晚辈发压岁钱是一种“年味儿”的象征。然而在一些地方,红包攀比之风愈演愈烈,红包金额水涨船高,甚至给少了会被认为是“看不起人”,使得“压岁”的美好祝愿变了味。不少网友表示,压岁钱花光了年终奖。
心理学家吉尔伯特(Gilbert, 2005)认为,焦虑来源于个体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自身价值的不确认。 对长辈而言,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在经济、事业、家庭等方面取得了成就,能够暂时缓解他们对社会地位和家庭状况的不安。
广西防城港市委宣传部、市精神文明办周日(26日)提到,压岁钱是长辈给予晚辈农历新年岁礼,不是亲友之间互相攀比“面子钱”,故不提倡向直系亲属以外其他亲朋好友派利是,全市党员干部要带头落实倡议活动,坚决遏制压岁钱攀比、人情往来攀比。较早前,百色市委宣传部 ...
在中国社会,“面子”无孔不入,也成了过年绕不开的话题。有人调侃,过年如同“过关”,在阖家团圆、亲朋相聚的日子,穿什么衣、开什么车、送什么礼,这些“面子”功夫不得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