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用到了几个关键技术方法。他们从患者身上收集了术后石蜡包埋(FFPE)的肿瘤组织和肿瘤引流淋巴结样本,制作成组织微阵列(TMA)。然后,利用多重免疫组织化学(mIHC)技术,给样本中的细胞 “贴上标签”,识别出不同类型的细胞。接着,通过图像分析软件对扫描后的样本图像进行处理,计算细胞密度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最后,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出有意义的结果。
编辑丨王多鱼排版丨水成文抗 PD-1 联合仑伐替尼(lenvatinib,一种多靶点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在多种肿瘤中均显示出临床疗效,但潜在的免疫学机制尚不清楚。2025 年 1 月 30 ...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导读】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s)在肿瘤微环境(TME)中积极与抗体药物共轭物(ADCs)相互作用,但它们对ADC治疗反应的详细机制仍有待全面阐明。在这项研究中,团队探讨了ICAM1靶向ADC如何影响宫颈癌临床前模型中的TAN动态 ...
为解决结直肠癌(CRC)免疫治疗难题,中山大学癌症中心研究人员开展 Macrocarpal I 相关研究。发现其能诱导 ICD,增强抗 PD-1 治疗效果。该研究为 CRC 治疗提供新思路,值得科研人员阅读探讨。
PD-1是CD28家族的一员,在多种免疫细胞中表达,特别是外周组织中活化的CD8+T细胞、CD4+T细胞和B细胞中[2]。PD-1有两个结合配体,PD-L1(B7-H1或CD274 ...
当前正在显示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
隐藏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