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中法天文卫星于2024年6月22号由CZ-2C运载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在轨飞行10个月来,已顺利完成了卫星平台、科学仪器的在轨测试任务。迄今,中法天文卫星已探测到了超过100例伽马暴,发现了多例特殊类型伽马射线暴,刷新了短时标伽马暴的最远 ...
今年4月24日,是“东方红一号”在天上飞行的55周年纪念日,也是朱进60岁的生日。“要是天气不错的话,又能看见‘东方红一号’。”朱进说。过去大约30年里,他几乎每年都会在生日到来前查一查“东方红一号”的过境信息。如果有可见过境并且天气好,他就会给“东 ...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夸父一号”(ASO-S)卫星团队,利用卫星上搭载的白光太阳望远镜(WST)观测数据,在白光耀斑辐射特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国际上首次在一个X2.8级双带白光耀斑的巴尔末连续谱辐射中捕捉到白光耀斑的“心跳”——微弱但确凿的谐频准周期脉动(QPP)信号。
23日发表于《自然》杂志的一项新研究中,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团队推出了一款用于探索量子现象的强大工具——低温量子扭转显微镜(QTM)。利用这款开创性仪器,他们首次观察到了电子与石墨烯扭曲层中一种被称为“相子”的奇异原子振动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发现为理解当石墨烯层旋转至“魔角”时出现的神秘超导性和奇异金属性提供了新线索。
由美国犹他大学健康中心、华盛顿大学、PacBio公司及其他机构的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多种DNA测序技术,开发出了迄今为止最详尽的跨代遗传变化图谱。这项研究揭示了人类基因组某些部分的变化速度远超之前的认知,为深入探究人类疾病与进化的根源提供了新视角。该研究成果23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记者23日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牵头的研究团队成功解码手部运动的“神经地图”。他们通过观察猕猴抓东西时的脑部活动,首次发现猕猴大脑运动皮层中存在一种类似定位系统的神经编码机制,能在抓取过程中实时追踪手部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就像手机导航显示移动轨迹一样。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我国科研人员在龙泉山脉中段发现一种卫矛属植物新种——成都卫矛,基于分子测序、形态学研究结果,确认该植物为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成都卫矛”。这一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4月11日在国际生物学期刊《生态与进化》上发表。
此前,人们通过远缘杂交技术将野生番茄的优良基因导入栽培番茄,培育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推动番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但番茄种间单向不亲和的遗传密码迟迟未破解,郭晗团队为此做了多年研究。
楼兰古城的兴衰一直是个谜。记者22日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悉,利用碳十四测年法等科技手段,该所科研人员联合其他科学家建立了包含70个测年数据的楼兰考古遗址测年数据库,成功揭示楼兰古城的兴衰史。相关成果发表于《地理科学杂志》。
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化学家首次在水中稳定生成活性分子卡宾,并将其分离出来持续观察数月。最新研究不仅证实了67年前提出的维生素B1的作用机制,更为绿色制药技术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发表于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
越星河,携月壤,嫦娥六号逐梦归。2024年6月25日,在历时53天的太空往返之旅后,嫦娥六号带回1935.3克月球背面样品,创造中国航天新的世界纪录。
早在20世纪初,科学家们就已证实,包括腺细胞在内的各类细胞均具备合成并释放细胞外小分子信息物质的能力。这些物质通过血液、淋巴液等体液进行传输,进而实现体液调节和生命信息的传递,堪称人体信息传递的“第一信使”。然而,这些“第一信使”并不直接参与细胞的物质与能量代谢过程。相反,它们通过将信息传递给被称为“第二信使”的物质,间接调控细胞的生理活动和新陈代谢。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