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近日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全球氣溫上升不可能再控制在《巴黎協定》所設定的 2°C 以內,令各界對未來氣候變遷的發展感到深切憂慮。著名氣候學家 James Hansen ...
因《侏羅紀公園》啟發而踏上科研之路的朱雪萍,經歷實驗失敗、連續20多次博士後申請遭拒的低潮,卻憑著堅韌不拔的精神成功重振,成為2024台灣傑出女科學家新秀獎得主。她如何在挫折中開創新局,探索癌症治療新方向?
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是最常見的失智症,此症早於1906年由德國醫生Alois ...
台灣在今年邁入超高齡社會,但是前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腦科學家曾文毅直言,比起超高齡社會,更嚴峻的是「失智海嘯」。台灣的失智人口成長率是全球1.5倍,解方在哪裡?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2024年全球異常高溫之際,科學家尋求達成巴黎協定目標。 科學家表示,依照那項標準,全球氣溫目前升高約攝氏1.3度,比過去12.5萬年的溫度還要高。
一項昨(10)日發表的期刊研究從地震波數據觀察發現,地球內部原本應為球形的內地核,如今邊緣處可能已有100公尺以上的變形。研究作者認為,可能是由液態金屬組成的外地核推動內地核導致變形。其他學者指出,由於地核會產生地球磁場,以保護人們免受太陽輻射傷害, ...
近期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期刊的研究指出,科學家發現 地球內核的形狀正在發生變化 !這一變動不僅揭示了地球內部複雜的動態機制,也讓人們開始擔憂這是否會對地震或地球磁場產生影響。
莊文仁/核稿編輯美國總統川普剛就職就宣布退出遏阻全球暖化趨勢的「巴黎氣候協定」及「世界衛生組織」(WHO),引發爭議。根據科學家最新報告指出,全球暖化速度加快,想將全球暖化控制在攝氏2度以內的目標已經「不可能」實現,預估未來幾年全球氣溫增幅將維持在1 ...
根據一群科學家的說法,地球內核的形狀在過去的20年裡可能已經改變。 內核通常被認為是球形的,但根據約翰·維達爾教授(John Vidale)的研究,內核的邊緣可能已經在某些地方變形,而且高度變化達100米以上。
嬰兒 猝死症(SIDS)是出生滿一個月或一歲嬰兒,在毫無預警情況下因為不明原因突然死亡,而且事後失檢及現場調長後也找不出死因。長期以來這種神祕怪病一直讓醫學界感到很困惑,但現在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在研究嬰兒猝死症上取得重大進展,研究人員找到特定的血液標記 ...
雖然這是令人感興趣的第一步,但F11並不是解決全氟辛烷磺酸這一重大環境問題的靈丹妙藥。正如研究小組指出的那樣,它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發揮作用,而且在細菌有其他食物來源的實際情況下,它可能不會那麼有效。在接下來的測試中,研究人員計劃添加其他食物來源,以提高細菌的生長速度,但不會提高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