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一群科學家的說法,地球內核的形狀在過去的20年裡可能已經改變。內核通常被認為是球形的,但根據約翰·維達爾教授(John ...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福建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的研究團隊,周四(13日)在福州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目前全球最古老鳥類「政和八閩鳥」化石,首次確認現代鳥類的體形在侏羅紀就已出現,並將這一特徵出現時間提早2,000萬年。相關研究論文同日發表 ...
莊文仁/核稿編輯美國總統川普剛就職就宣布退出遏阻全球暖化趨勢的「巴黎氣候協定」及「世界衛生組織」(WHO),引發爭議。根據科學家最新報告指出,全球暖化速度加快,想將全球暖化控制在攝氏2度以內的目標已經「不可能」實現,預估未來幾年全球氣溫增幅將維持在1 ...
▲去年溫度飆破記錄,科學家認為,可能預告地球正在進入升溫超過攝氏1.5度的新時代。(圖/路透) 文/中央社 科學家表示,去年溫度飆破紀錄,可能預告地球正在進入升溫超過攝氏1.5度的新時代,這是現代人遇都沒遇過的狀況。
其中,最危險的亨尼巴病毒屬就是「亨德拉病毒」(Hendra virus),最早在澳洲布里斯班發現,死亡率高達70%。另一種是立百病毒,在東南亞爆發疫情時,死亡率為40至75%。2種病毒都可能造成流感症狀及呼吸道窘迫症狀,而且目前皆無專門治療方法。
美聯社報導,所謂完美的水煮蛋,指的是蛋黃細緻柔滑,搭配柔軟且成形的蛋白。要達成這種平衡並不容易,因為蛋黃的凝固溫度比蛋白低。煮太熟可能會讓蛋黃變太乾,低溫慢煮則可能導致蛋白呈現果凍般的未熟狀態。
科學家聲稱已破解烹調雞蛋的完美方法,並指烹調出來的蛋最美味且最營養。這份研究的作者對這種方法煮出的蛋進行檢測分析,發現蛋白的質地和溏心蛋相似,蛋黃則與舒肥法煮出的蛋非常接近。以營養含量來看,這種循環煮蛋方法比傳統煮法更具優勢。
近期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期刊的研究指出,科學家發現地球內核的形狀正在發生變化!這一變動不僅揭示了地球內部複雜的動態機制,也讓人們開始擔憂這是否會對地震或地球磁場產生影響。透過追蹤風傳媒地球內核的形狀為什麼會改變?液態外核對內核施壓地球內核由固態鐵 ...
因《侏羅紀公園》啟發而踏上科研之路的朱雪萍,經歷實驗失敗、連續20多次博士後申請遭拒的低潮,卻憑著堅韌不拔的精神成功重振,成為2024台灣傑出女科學家新秀獎得主。她如何在挫折中開創新局,探索癌症治療新方向?
蛋的煮法千變萬化,意大利有科學家鍾情於水煮蛋,周四(6日)在學術期刊《通訊工程》發表研究成果指,開發出完美的水煮蛋方法,可以在32分鐘內將蛋黃和蛋白都煮至柔軟、堅實的最佳狀態,達到完美平衡。相比水煮或蒸煮傳統方法,能使水煮蛋口感更好,營養成分更高。
根據歐盟監測機構,上個月創下了有史以來最熱的1月,這讓科學家感到意外,因為他們本來預期熱帶太平洋的反聖嬰(La Niña)冷卻氣候周期,會減緩近兩年屢創紀錄的高溫。 英國金融時報6日報導,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
研究結果發表在「情感障礙期刊」 (JAD),顯示那些一定會吃早餐的人,比那些經常不吃的人更不容易被診斷出患有憂鬱症;而在早上8點前用餐者,也比在9點或以後才吃早餐的人,較少出現心理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