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4月8日,复旦大学肖艳红、段俊磊(一作兼通讯作者)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Klaus Mølmer合作作为共同通讯在Nature ...
北京时间2025年4月16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以“A pangenome reference of wild and cultivated ...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学院臧剑锋教授团队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开发出一种全新的全水凝胶超声植入式传感器(Metagel传感器),为体内组织损伤监测提供革命性的柔性、可降解、无线的解决方案。相关研究成果以题为"An implantable ...
2023 年,在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旗下的 489 本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中,50% ...
该研究发现肠道中一种特殊的 免疫 细胞类型——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DC)能够降低因接触食物蛋白而引发的免疫反应,从而预防过敏。该研究进一步发现,这些细胞发挥正常功能依赖于表达的 Prdm16 和 RORγt 蛋白,这些细胞功能异常,将更易出现 ...
此前,蠕虫化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古生代标本,尤其是寒武纪的化石。中生代的蠕虫化石虽有不少标本,但由于年代较新,一般被认为缺乏门类起源等关键演化信息,长期以来被学界所忽视。同时,中生代蠕虫往往个体微小、身体结构趋同、分类特征不清,多属于疑难化石,其鉴定要 ...
复旦大学集成芯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芯片与系统前沿技术研究院周鹏-刘春森团队通过构建准二维泊松模型,在理论上预测了超注入现象,打破了现有存储速度的理论极限,研制“破晓(PoX)”皮秒闪存器件,其擦写速度可提升至亚 1 纳秒(400 皮秒),相当于每秒可执行 25 亿次操作, 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快的半导体电荷存储技术 。
许多人认为,深度学习的革命性发展,特别是多层人工神经网络的广泛实用性,得益于 Hinton 在 2012 年共同撰写的论文《ImageNet classification with 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这篇论文介绍了后来被命名为 AlexNet 的网络,其在图像识别和标记竞赛中表现优于其他方法,成为 21 世纪引用次数第 8 高的论文。
此外,在论文中,曦智科技还首次对外公开了其光电混合计算的具体架构。在多年来产品化推进的过程中,曦智科技的研发团队发现,基于非相干架构的光子矩阵因其在精度控制、矩阵调节灵活度和抗噪声能力方面的优势,更有利于商业化落地。曦智科技首席运营官王泷表示:“PA ...
植物吸收是很多污染物进入食物链的重要途径。植物可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微塑料,但其向上运输效率较低,对地上可食部分的贡献有限。大气中的微塑料污染广泛存在,如能被植物叶片直接吸收,将导致更直接的污染生态风险。南开大学的新污染物研究团队立足环境科学学科,结 ...
来自国内的光电混合芯片技术,登上最新顶刊Nature! 这次的成果主要聚焦在了自主研发的光子计算处理器——PACE(Photonic Arithmetic Computing Engine)。 简单来说,PACE是一种基于光电混合的架构,它通过光执行矩阵向量乘法,可以实现超低延迟和高能效的计算。 根据论文中公开的数据显示,PACE在解决组合优化问题(如伊辛问题和最大割/最小割问题)时,计算延迟低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