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期牛棚是指各单位(机关、团体、学校、工厂、村镇、街道)自行设立的拘禁该单位知识分子的地方。始于1966年夏天。 牛棚的生活居住条件极差,对居住在里面的人有极大的健康损害。
牛棚是一个“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用语,原为饲养牛的棚子,中国文革时常指羁押受害者的地方,即“牛鬼蛇神”接受改造的地方。 红卫兵以交代历史问题,工作问题等和改造思想为理由对受害者隔离审查,因这些人被称为牛鬼蛇神,故名牛棚。
2023年12月7日 · 这个人眼里所谓的牛棚,其实就是给人住的房子,这房子有房顶有门窗有桌有床,下雨淋不着,太阳晒不着,只不过这一间屋里住几个人,就像今天的学校宿舍一样。
2014年2月17日 · 「牛棚」一词出自何时,我无从知晓。 三年以后我出了「牛棚」,才从几位红卫兵小将嘴里第一次听到这两个字,他们把一位同学称作「牛倌儿」。
2010年8月22日 · “牛棚”,顾名思义是牛住的棚子也。 本是名不见经传的农家专用词,不过近30年来却频频出现在文学作品和各类书籍中。 为什么文化人对历来不屑一顾的牛棚热衷起来?
2024年3月31日 · 牛棚本来只是指普通圈养牛的围栏棚子,古代就有。 只是到了"十年浩劫"时期才引申为关押所谓"牛鬼蛇神"的地方,比如作家 季羡林 在"文革"期间就被关进过牛棚,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了《牛棚杂忆》一书。
牛棚可指: 字面意就是養牛的棚舍。 牛棚 (文革用语):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用語; 牛棚 (棒球):棒球比賽裏救援投手熱身與等待上場的地方
2024年2月4日 · “牛棚”不是现在所谓简陋的棚子,而是生产队队部,一般都是一字建筑,宽敞高大,其宽度、高度有居民住房的约两倍;窗子很小,一般大约民居的四分之一大,装不下一个牛头。
《牛棚》是戴思杰执导,Cheung Siang Chang等主演的剧情片。 影片讲述了1966年8月文革初期,一个13岁的小男孩因为播放流行歌曲而被打成“黄色唱片犯”下放牛棚改造的故事。